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021年2月,医药领域送来诸多新春福祉——27省份开展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运行;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国办发文,医药发展进一步提速。与此同时,行业监管力度再提升,包括医保基金监管条例公布;医保局曝光典型案件;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总经理高振坤接受审查调查等。在有关部门送红利之余,药企研发提速,安全有效品种增多,包括溴芬酸钠滴眼液、阿托伐他汀钙片等品种获得《药品注册证书》,阿法骨化醇软胶囊、磺胺嘧啶片等品种通过一致性评价等。
政策发布与解读
全国已有27省份开展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运行
2月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消息,新增山西、内蒙古等15个省区作为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开展普通门诊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试运行。至2020年底,上述区域内开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双突破1万家,累计直接结算人次突破300万。
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开标 拟中选药品平均降价52%
2月3日,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在上海开标,并产生拟中选结果。此次采购产生拟中选企业118家,拟中选产品158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2%。一批常用药品、抗癌药品费用将明显降低——如用于治疗胃溃疡的药物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片),此次集采后每片价格将从9元下降到3元,整个疗程可节约费用约240元;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硼替佐米注射剂单支价格从1500元降至600元,整个疗程可为患者节约费用约3.6万元。
营利性医疗机构不得擅自使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字号
2月5日,市场监管总局发文,要开展坚决清理整治知名医院被冒牌问题行动,逐一核查在名称中使用“协和”“华山”“同济”“华西”“湘雅”“齐鲁”“同仁”等知名医院字号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严厉惩处扰乱医疗市场秩序违法行为。
对未办理医疗机构许可证或者证照不一致的营利性医疗机构,一律责令变更名称;对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及医院管理、医疗美容、药品等相关行业企业,其名称在使用中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一律依法予以纠正。知名医院之外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无权利人直接授权的,一律不得在名称中使用“协和”等知名医院字号。
国办发文 中医药发展进一步提速
2月9日,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中医药工作经验,针对当前中医药发展出现的薄弱环节和改革难点,聚焦破解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具体问题,全面加大对中医药的政策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提出7个方面28条政策。
国家药监局认定14家中药重点实验室
2月9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第二批共72家重点实验室名单,其中包括14家中药重点实验室,涉及中药质量和安全的研究与评价、中医药循证评价、民族药质量控制等领域。
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结束
2月10日,国家药监局公布《关于结束中药配方颗粒试点工作的公告》明确,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监管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中药配方颗粒在我国的试点工作源于1993年。
医保基金监管条例公布 医院骗保将受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