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4月29日讯(记者 杜丁)昨日,在“第十三届健康中国论坛”上,“人民救助”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将通过联合医院、媒体、企业力量,在公立医院构建“社会筹款+公益救助”的助医助患多方协作模式。
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办公室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李林康,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院长,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总编辑孟宪励博士及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共同启动了“人民救助”项目
此次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全国主流公立三甲医院发起的“人民救助”公益活动,将结合水滴公司互联网技术平台及公益平台优势,为经济困难大病患者提供救助服务。
水滴大病研究院医疗数据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筹款者所患疾病主要以恶性肿瘤和急症外伤、慢病等涵盖全病种,其中恶性肿瘤占34%,急性外伤站30.7%,其他包括慢性病、罕见病等。在医疗支出方面,71.4%的患者治疗总费用占家庭收入的50%以上,67.6%的用药费用占治疗费用的的30%以上,68%的患者自费用药比例达40%以上,46.4%的患者直接因费用负担而停药。支付压力成患者用药最大障碍之一。
调研结果还显示,患者用药受限三大因素分别为医疗水平有限、可及性受限和支付能力受限。针对水滴平台患者主要特点,结合平台自身能力,从患者教育、用药可及性、支付折扣切入,影响患者决策。
作为民政部指定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截至2020年12月30日,水滴公益基于社交网络面向公众募捐,累计筹款8.4亿,为全国各公益组织提供全方位支持。
“水滴正在进行更多的创新探索,由医疗资金供给扩展到药品医疗的创新支付,进而延展到健康服务领域。”水滴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表示,未来将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中国版的“联合健康集团”,能够共创中国最领先的健康保障和健康服务平台。
“中国公益研究院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水滴公益等合作对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做了一个研究,研究初步发现,在中国,得大病后一年治疗花费不足10万的,大概有400多万人;人均一年花费超过20万甚至高达几百万的的患者数量,大约有6万人。”据北师大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介绍,在医疗救助方面,政府医疗救助现在已经达到了每年500亿元左右,从社会力量来看,还200多家基金会投入到医疗救助,一年的医疗救助款和药物总计超过300亿,还有包括水滴公司在内的许多公司推动的公益性社会救助也超过了100亿元,说明社会力量在医疗救助方面潜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