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在瑞士注册的全球性非营利组织——BCI近日激起中国民众的公愤。BCI是国际棉花领域知名的认证机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etter Cotton Initiative)的英文简称,其主要成员包括棉花种植单位、棉纺织企业和零售品牌。该组织从2019年起就已陆续停止与一些中国新疆棉花企业的认证合作,其意图就是进一步打压中国新疆的棉花产业。这项决定是在美国等西方反华势力不断将“强迫劳动”的脏水泼向中国新疆之际作出的,“良棉协会”总部甚至为了迎合反华势力的需要,无理由推翻其上海代表处经多渠道审核作出的“新疆不存在强迫劳动”的结论。《环球时报》记者近期实地走访新疆多家棉花生产加工企业时发现,所谓“强迫劳动”不过是西方反华势力对中国新疆企业进行的“假想”,在抹黑中国形象的同时,也有着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
“仅凭一封邮件就能终止数年的合作”
“尊敬的执行合作伙伴:我正式沟通(宣布)这样一个艰难的决议。”2020年3月12日,从事棉花加工的新疆尉犁县众望工贸有限公司收到来自BCI的电子邮件,内容还包括“新疆项目有效证书暂停一年”、“鉴于目前国际环境的复杂情况,BCI理事会最终决定,在2020-2021年度将暂停在中国新疆地区的认证计划和证书”以及“BCI将利用这段时间,对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和优化,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等。
众望公司总经理张彪向《环球时报》记者提起这件事时显得有点无奈,他觉得这事儿有些蹊跷。窗外有几个工人正不紧不慢地用叉车码放机器打包好的棉包,这些棉花是前不久刚收上来的。如果不出意外,这些棉花应当是出售给下游的纺织厂,实现从作物到织物的“华丽转身”。
2020年前后,和众望公司一样,很多新疆棉花生产加工企业都收到这样一封莫名其妙的“终止合作邮件”。在采访中,相关企业表示,BCI方面给出的理由无外乎“系统、标准升级”。对于邮件中所提的“复杂国际环境”是指什么,成立于2012年的BCI上海代表处1月中旬在回复《环球时报》记者时并未明确阐述,只表示该邮件是总部拟定,由上海代表处翻译成中文发给新疆地区的执行合作伙伴。
如果对棉花产业不太熟悉,可能不会理解这家2009年在瑞士日内瓦注册的非营利国际性会员组织的认证对这些中国西部地区的企业有什么重要意义。在其网站上,BCI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可持续发展计划”。BCI拥有2000多成员(来自中国的成员近500家),涵盖从农民组织到零售商再到品牌企业的整个全球棉花供应链。BCI零售商和品牌成员2019年采购了超过150万吨的“良好棉花”,其中包括耐克、阿迪达斯、宜家、H&M等众多国际知名品牌。张彪的公司从2015年开始参与到BCI项目中,他告诉记者:“当时江苏一个家纺企业是宜家的供应商,按照宜家的采购规定,只有选用经过BCI认证的原料才能作为它的供应商,我们就承担了这么一个角色,帮江苏企业按照良好棉花的标准去种植、采集和加工棉花。”
BCI突然终止合作,无疑会给一些毫无防备的新疆棉花企业带来损失。新疆昊星棉麻有限公司常年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农场合作收购棉花,业务经理高瑞楠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BCI终止合作,公司直接损失约1400万元,“对销售渠道的打击很大,内地很多客户这些年都认可BCI的体系,所以我们的销售压力比往年要大,而且价格肯定没有往年的好”。不过,也有企业认为暂停认证带来的影响有限,新疆尉犁县中良棉业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刘文新说:“暂停认证这件事儿放在前几年可能会对我们的生产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为那时候我们和纺织厂直接对接的比较多,他们要用BCI的棉花。2018年以后公司期货业务开展的多,现在纺织厂买货也是从期货盘上面去选,说实话影响相对就不是那么大。”张彪也认为,失去BCI认证对于棉花加工企业来说,影响还可控,“更大的影响是下游的纺织厂”。
新疆棉企告诉BCI什么叫“体面劳动”
据了解,BCI有“六大生产原则”:将对作物保护措施有害的影响降至最低、高效用水与保护水资源、重视土壤健康、保护自然栖息地、关心和保护纤维品质、提倡体面劳动。回忆起2013年初次跟BCI签订协议时的情形,新疆泰昌实业下属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李成俊印象仍然深刻:“我们是大农场,想学世界先进的农业技术,怎么提高产量?怎么能节约成本?他们跟我们谈到‘体面劳动’时,当时一头雾水,不知道什么叫‘体面劳动’,最后搞了半天终于明白了,就是我们国家《劳动法》里规定的那些嘛!” 李成俊承认,BCI传递的理念他觉得“都挺好”,只是某些术语不同,“跟BCI签了协议后每两年对方要来评审,中间还有一次是自我评审,那几年评审从没发现过任何问题。”